食用菌产业之痛——虚假技术
原创 李崇鑫 菇行天下
本文无所指,请勿对号入座。
虚假技术在任何行业都存在,但在技术性为主导的食用菌行业显得尤为突出了,对整个行业带来的影响也更大。
记得在15年前,那时菇行天下在一家袋栽金针菇工厂做技术员,厂里来了一个新的技术员,推广他的开放式接种技术,他的做法是接种时先打开袋口,在料面进行药物喷雾,再接入菌种。当时他对所用的药物保密,后来我们通过其他渠道得知他的药物就是三氯异氰尿酸钠,一开始采用这种方法染菌率有所下降,但是再接种十天后,又开始大量染菌。现在看起来很清楚,接种药物喷雾只能短时间抑制因接种引起的污染,而污染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这是食用菌行业典型的虚假技术,同时也是典型的隐匿药品真实名称的不当行为。
食用菌行业的虚假技术可谓五花八门,对于有经验的朋友很容易识别,但对于新手就很容易中招。
无论虚假技术如何改变,都围绕着让你省钱、省事,大多数新手就是被这两点吸引的。
一、
高产特技型
高产特技型,以高产新技术为卖点,吸引普通菇农的注意,在这些人宣称的技术中,产量大大超出了实际情况,平菇的转化率可以达到300%,甚至500%,黑木耳的单产可以到3两/袋(干品),物质是守恒的,实际上平菇的年平均转化率达到120%,就已经是高手了。
二、
神奇药品型
这一类是典型的以卖药为主,经常有朋友和菇行天下说,进入食用菌行业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家里已经堆满了各种药品,主要是因为刚开始从事食用菌得朋友对技术不了解,就很容易相信这些药品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污染、产量低的问题,食用菌生产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技术,不是简单的几种药品就能解决问题的。
三、
神奇设备型
这一类就更加神奇了,用了这些设备就可以轻松的提高单产,降低污染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最近两年“忽悠”的最厉害的磁化水机,食用菌产量的提高是要有科学依据的,从品种到原材料,从配方到灭菌,从接种到培养……,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到产量,绝对不是某一项毫无科学道理的设备就能做到的。
四、
省时省力型
这一类是以推广某项技术出现的,核心就是应用该技术能够在食用菌生产中做到省时、省力,所谓“开放式接种”就是这种类型之一,食用菌生产不是不能采取省时省力的方法,而是应该遵循食用菌生产的客观规律,按照正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省时省力的技术改进,否则吃亏的总是自己。
五、
百度竞价型
当我们在百度搜索某些关键词之后,在搜索结果的顶部就会出现一些广告,这就是所谓的百度竞价,当从事食用菌的朋友搜索“食用菌技术”“食用菌菌种”等和食用菌有关的关键词之后,在搜索结果顶部的就有可能是售卖虚假食用菌技术的,这些技术的价格一般只在几百元左右,实际都是过时的,或者在网上搜索来的公开技术视频,对食用菌初学者起不到任何的帮助。
六、
发明专利型
这一类号称拥有某项食用菌生产技术或者设备的发明专利,实际都是在常规的食用菌技术基础上进行包装,以专利技术为噱头,引诱刚刚接触食用菌的朋友,虽然技术转让的费用不一定很高,但是这些朋友还要付出厂房、设备、生产等相配套的费用,结果是产出远远达不到所谓专利技术的效果,最后失去了从事食用菌的信心。
七、
偷天换日型
偷天换日,顾名思义就是将我们食用菌生产的常规药品,起一个商品名,包装成一种新的食用菌药品,价格自然高出几倍,甚至更高,这一类是菇农最为反感的一类,有经验的菇农对此都有所了解,这种现象说明相关部门对食用菌药品的监管缺失。
八、
忽悠忽悠型
这一类指的是对食用菌技术一知半解的技术员,却能够走南闯北,又能够忽悠一些食用菌老板对其重用。然而食用菌生产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生产周期下来就露馅了,他走了之后,往往给企业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这种事情多了,老板们开始对有真本领的技术员也有所猜疑,贻害无穷。
再次说明,本文是针对食用菌行业关于虚假技术的客观事实所写,均无所指,对号入座者,必为心虚者。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瞎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