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把脉 羊肚菌产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原创 食用菌市场杂志 食用菌市场
当民间资本纷纷介入羊肚菌行业,助推产业高速发展,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种植“热潮”。但其背后却也暴露出了羊肚菌产业在菌种培育、生产手段、栽培技术、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发展弊端,羊肚菌产业该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这一直是从业者关心的话题。
未来我国羊肚菌产业该如何健康有序发展?近日,在湖北松滋召开的“中国羊肚菌产业大会暨国际珍稀食用菌发展论坛”上,四川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朱斗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羊肚菌的开发前景在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向深精加工和贸易方向发展,才是推动羊肚菌健康发展的长久之路。”
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种植范围区域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羊肚菌人工栽培面积达到34945亩,分布于四川、湖北、贵州、河南、云南、福建、陕西、山西、重庆等20多个省(市、区),其中四川省栽培面积超过15000亩,占到全国栽培面积的45%;其后为湖北省占到19%;贵州、河南、云南三省2016年栽培面积基本接近,分别占到6%;其他产区产量合计占比18%左右。”关于2016年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情况,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秘书长谢永信在专题研讨会上指出, 我国羊肚菌产业栽培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加上不断增长的产品需求市场,未来几年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栽培模式会更加多元化,平原机械化栽培、层架设施化栽培等将会逐步实现和推广。
在朱斗锡看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日臻成熟,羊肚菌人工种植已突破气候、环境、土壤、地域等限制,由传统产区四川、云南等地逐步向湖北、福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拓展,羊肚菌栽培逐渐成为食用菌又一新兴品种。
羊肚菌栽培技术创新与摸索
近年来,羊肚菌在国内种植与国内外销售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生产工艺制约了羊肚菌的发展,如何创新羊肚菌栽培技术模式,提高亩产量?许昌市真菌学会秘书长、湖北保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丁志敏结合多年在羊肚菌栽培积累的经验,从羊肚菌优质菌种的研发、液体深层发酵在羊肚菌制种的应用创新、食用菌栽培规模化、机械化的创新、发酵料替代熟料营养袋的应用创新、鲜冻保鲜技术在羊肚菌应用创新等五大方面对我国羊肚菌栽培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菌种是羊肚菌栽培成功的核心技术。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博士唐杰指出,多年来,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科研团队,经过十几年的科技攻关, 在国内开展了野生羊肚菌的生态调查与资源采集工作,系统分离纯化保藏羊肚菌菌株200余株;通过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光照等对羊肚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确定了羊肚菌菌丝的最佳培养条件;研制的羊肚菌DUS测试指南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在成功驯化国内首个人工栽培羊肚菌新种 “梯棱羊肚菌”的基础上,又继续驯化栽培成功了另一个新种“六妹羊肚菌”;与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研究所和法国农业科学院南锡分院合作开展了羊肚菌全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些创新成果为我国羊肚菌产业实现商业化栽培付出了很多心血。
为了羊肚菌的健康发展,为了使广大栽培者少走弯路,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让更多的羊肚菌栽培者多了解,多学习,多交流羊肚菌栽培方面更多的知识。朱斗锡认为羊肚菌栽培要掌握6大要素:①技术;②菌种;③季节;④土质;⑤气候;⑥虫害。这6大要素涵盖了羊肚菌栽培的整个核心技术。
种植有风险 理性对待羊肚菌热
“由于全国各地的气候、土壤、季节、环境等条件不同,栽培方法和管理技术都有很大的差别,没有丰富的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或栽培管理实践经验者,盲目大面积发展需要谨慎。”朱斗锡表示,目前全国羊肚菌栽培面积每年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长,但也存在很多技术问题一时跟不上,造成了减产和失败。因羊肚菌栽培技术和其它食用菌不同,完全照搬照抄,风险很大。
谢永信认可朱斗锡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从近两年的发展形势来看,羊肚菌人工栽培的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这其中体现在菌种制作、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可控又缺乏技术规范的风险,以及低温、高温、雪灾和风灾等自然灾害风险,还有大量社会资本的纷纷介入,他们对羊肚菌栽培缺乏全面了解,期望过高,潜在投资风险较高。
“目前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迅猛,栽培面积逐年增多,但投资羊肚菌栽培还是有很大的市场风险,这其中受环境气候、栽培技术、品种、菌种、质量安全、盲目跟风、研究滞后等因素制约,导致羊肚菌产量还不是很稳定”。唐杰说。羊肚菌研究任重而道远,理性对待羊肚菌热。
谏言羊肚菌产业未来发展
当前,我国尽管已经基本攻克羊肚菌人工栽培的技术难题,但离实现产业化发展格局还有一定差距,有很长的路要走。谢永信认为,羊肚菌从业者要加强对菌种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的创新,合理布局生产区域和规模,加强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市场的建设,解决产品市场的供需矛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使羊肚菌栽培成为当前我国产业精准扶贫的一支生力军。
未来我国羊肚菌产业如何发展?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专家、山西忻州市沐野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梁枝荣提到,生产上要实现“四化”:生产模式要实现工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出菇模式要实现一是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品标准化;二是野生化:管理简单化、产品野生化;三是生态化:管理设施化,产品有机化。
“羊肚菌将来最大的赢利机会不是栽培,而是收购加工与贸易销售,开展这方面业务才是企业容易做大做强的明智选择。”朱斗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