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气温变化大,一定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早晚要闭棚保温,中午要打开前后门通风1-2个小时……”
“揭膜不要拖着走,以免伤着原基,揭膜后及时闭棚保温……”
近日,在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贵州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杨仁德和助理研究员朱森林及该市羊肚菌专班技术人员实地开展羊肚菌春季大田管理指导。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喜氧型真菌,对温度、湿度、氧气要求严格,其中温度太低易冻死,温度太高又会闷死。面对多年不遇的极端低温气候,春节假期一结束,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及黔西市技术人员就奔赴各乡镇开展技术指导。
“揭膜后2-3天不要喷水,等适应后逐步补水。喷水要多次少量,一次喷几分钟,保持湿度就好。”在铁石乡油沙坡种植基地,杨仁德所长一行手把手示范指导。
春季气温变化大,低温闭棚保命,高温敞棚通风保质量是羊肚菌春季管理的关键环节,在钟山镇箐山种植基地,技术人员反复叮嘱管理人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
“有你们经常来指导,我们就有信心了,今年成功了,明年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干。”钟山镇箐山基地管理人员感激地说。
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含量高,菌种、土壤、灌溉水的选择,温度、湿度、通风透气的控制,每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产业的失败。为确保产业高质量、高效益、持续有序健康发展,黔西市积极与贵州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土肥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省土肥所推荐使用优质菌种,提供无偿优质服务,该市同时抽派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组建技术服务专班,采取线上线下的服务方式,配合省农科院专家全程开展技术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有了技术保障,黔西市羊肚菌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1260亩增长到2021年的8300余亩,2021年,种植乡镇达29个,涉及103个村。钢架大棚、取材容易且拆建方便的竹架简易平棚,菌丝培育阶段覆盖打孔黑色地膜增温、增湿、抑草技术在全市全面推广,黔西羊肚菌产业正方兴未艾。